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 >> 人文艺术
做守护正字戏魂的传承人——记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钟晓琳
  • 2023-08-21
  • 来源: 东岸杂志
  • 发布:swzx0660
  • 阅读量:

人物名片

钟晓琳,“90后”,系首届汕尾市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彭美英的徒弟、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。钟晓琳一直坚守在非遗传承保护第一线,工作勤勉尽责、廉洁履职、带领中心职工传承好、发扬好非遗文化。现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、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市级传承人、汕尾市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、汕尾市劳动模范、汕尾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、汕尾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。

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钟晓琳在省庆祝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暨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上,荣获得2021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。

“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。”钟晓琳一直坚守在非遗传承保护第一线,工作勤勉尽责、廉洁履职、带领中心职工传承好、发扬好非遗文化。

精业笃行,发扬非遗文化

自2008年入行以来,她一直坚守在正字戏传承保护的第一线,示范引领中心职员传承好、发扬好非遗文化,为我市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、文化凝聚力、精神推动力。

工作上能严格要求自我,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,坚持以工作为主,一心为工作着想,时刻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职工,为职工做表率。用实际行动和奉献精神,带动身边同事注意学习,不断提高业务水平。戏曲演员是一个需要不断揣摩演技、钻研技艺、劳动强度较高的工作,但她从不为此抱怨,每当单位要求加班时,她总是第一个站出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的传承人,该同志头脑清醒、思路清晰,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,带领中心职工传承好、发扬好非遗文化。积极向老艺人请教、取经,苦练正字戏表演技艺,如跑布马、舞七丈旗等,运用到所扮演的角色上并归纳到表演程序中。

十五年来,钟晓琳一直工作在正字戏发展的第一线,一步一个脚印,一路摘取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的多项荣誉:2013年参加汕尾市首届稀有剧种演艺大赛荣获“金奖”;2014年在正字戏精品剧《刘文龙》中饰演依娜公主,荣获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同年该剧参加广东省第十二届艺术节,荣获“优秀剧目”二等奖,个人荣获“表演奖”;2015年10月《刘文龙》入选中央电视台《多剧种百台精品大戏荟萃展播》;2016年主演正字戏精品剧《妈祖》饰林默娘(妈祖);该剧于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央视网同时播出;2016年主演剧目《刺梁撰》入选文化部“名家传徒”项目;2018年7月参加广东省第九届中青年演艺大赛荣获“银奖”,同年12月携《刘文龙》片段参加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,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好评。

戏以人传,担好非遗传承

在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,笔者见到了正在练功的钟晓琳。她正在排演她的绝活——舞七丈旗,在台下的注视下,她从容不迫地舞动。用优美的舞姿、动人的微笑、精湛的技艺,打动了一个又一个观众。只见她不停地飞舞,不停地旋转。流水一样,是纷飞的彩带;芭蕾一样,是轻盈的脚步;花瓣一样,是飞舞的身姿……每一个身段都如潺潺流水,每一个舞姿都如鲜花摆动。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戏曲演员需要不断揣摩演技、钻研技艺。正字戏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,训练更是要下大力气。面对高强度的排练和演出工作,钟晓琳总是甘之如饴。

钟晓琳告诉笔者:“可能我觉得最辛苦最累的其实是在刚接到一个角色,你需要去刻画人物的时候。因为对这个角色你要去了解,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人,那你要去体验她,去请教老一辈艺术家。我们平时演出还是比较忙的,平均一年有200多场下乡的演出,有时候忙起来的时候一周就要有四五天(演出)。”

戏以人传,就是戏剧艺术的传承只能通过人这个载体来进行。正如文章可以用笔墨来传递,戏剧只能以活生生的艺术家亲身演绎来传递,这就是由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。钟晓琳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,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市级传承人。她时刻不苦练正字戏表演技艺,传承南戏载歌载舞的传统艺术风貌。

“我的老师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,她60多年来一直专注、执着于正字戏的传承、研究,写出了5本有关正字戏的书。从她身上,我们看到非遗的传承是需要一种情怀,需要一份执着,也需要长期坚持。”钟晓琳表示,把非遗传承、把正字戏的发扬光大是自己应尽之责。她说:“入行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,我也是一步一步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,到配角,再慢慢到自己现在能独当一面当一个主角,也是因为自己学了这么多角色,我觉得是越深入了解,越热爱这个工作,我感觉我也能记住更多的角色,更多的关于正字戏的东西。”

锐意创新,放大品牌效应

陆丰正字戏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,“演武有正气,饰文多雅意”,其传统戏曲艺术与精神,在老中青年演职人员的传承保护下得到创新发展。2021年6月,钟晓琳创建“钟晓琳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为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职工搭建了一个锐意创新,攻坚克难和展示才能的平台,工作室充分弘扬劳模精神、丰富劳模时代内涵、推动正字戏传承、发展、弘扬,通过“传帮带”放大劳模品牌效应,培养出更多的先进人才。

传承弘扬剧种,自钟晓琳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来,多次组织授课活动,为慕名而来的戏曲爱好者指点迷津,指点疑惑。2021年7月,工作室骨干成员庄伟贤创新编排的作品《穆桂英献宝》参加《新时代·出彩少年》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中荣获“金奖”,个人荣获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。成员研究探讨,提升专业素养。

工作室以“科学练功”为理念,先后组织“戏曲演员基本功”的安全有效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。工作室成员就专题轮番提出问题、提出解决方案和对应策略,多方面、多角度的展开研究探讨工作,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,丰富活动样态,戏曲传承由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变。

2023年7月,助力乡村剧团原创剧目《祖仙姑婆》,工作室积极参与了编排与助演,助力陆丰乡土文化载体传承开来,繁荣振兴。

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美学的重要体现,凝聚了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的价值观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,在强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,提高素质,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。钟晓琳组织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彭美英老师的“正字戏公益性讲座暨赠书仪式”。她创新传播形式,采用直播媒介助力戏曲美育发展,把非遗传承与新媒介、新技术结合起来。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端的相关软件上传播,这些新形式的使用,在丰富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体验形式的同时,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戏曲师资力量弱、专业教材缺的现实问题,成为各地戏曲进校园的有益补充。通过这些辐射引领传播,不断地放大品牌效应。

勇挑重担,助力“非遗强市”

作为汕尾市人大代表的钟晓琳,参加汕尾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后,对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我市非遗项目更显担当。

汕尾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、“广东省戏剧之乡”,拥有多个国家级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中,陆丰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、省级15个、汕尾市级30个、县级62个。

在汕尾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,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未来五年文化建设提出,要“更加注重内涵发展、文化强市,推动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,做好以文惠民,以文化人,以文兴业,加快建设文化强市,擦亮‘善美之城’品牌”,这给予钟晓琳极大的鼓舞。

钟晓琳表示,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,觉得自己很幸运能生长在汕尾这片土地上。汕尾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“非遗强市”,“作为非遗传承人,我听了感到非常的振奋,给予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,我们这一代非遗传承人真是太幸福了。”

传承保护非遗,任重道远。舞台实践、学术研究等缺一不可。钟晓琳暗下决心,将更加注重学、练、演、研、传等一体,将正字戏的非遗文化与文化强市、乡村振兴结合起来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

近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带动了地方乡村美、产业旺、文化兴。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,钟晓琳积极组织参与汕尾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活动,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擂台赛中参与演出助力。2022年1月7号在浪漫荷香景观示范带中的溪碧村举办了陆丰“乡村文化集市”,钟晓琳参与编排演出的节目。在2022年陆丰代表汕尾市出征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中,推广传播陆丰的非遗文化,主演非遗大戏“蓝色崛起”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出“文化盛宴”,陆丰获小组赛“第一名”。2023年3月参与导演并主演的戏曲情景剧《示范“带”动,文化“集”市》出征广东省乡村振兴争霸赛比赛,将“文化集市”搬上舞台,沉浸式带观众感受关于陆丰的非遗文化、乡村文化、红色文化,汕尾陆丰市以783.2夺得第一名。“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,人的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引领思想、引领行动”,这是她在参与乡振兴活动时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获得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之后,钟晓琳坦言:“这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荣誉,更是集体的荣誉。接下来,我将发扬劳模精神,以实际行动带领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。”

钟晓琳以她的执念和初心厮守舞台,用心守护着传统艺术那一束生命之光。“情迷水袖舞,不尽梨园情”。因为匠心如初,所以创新不止,钟晓琳在传统文化的艺术之林中,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魅力之花。


来源:东岸杂志

文字:蔡赞生

图片:蔡赞生

编辑:马泽松

审核:黄晓萍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