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 >> 今日热点
这个中秋有点暖!“笔从溪碧来”报道推出一个月后,村里发生了这些事 | 笔从溪碧来⑤
  • 2019-09-13
  • 来源: 本网讯
  • 发布:汕尾正宗
  • 阅读量:

如果说,“笔从溪碧来”系列报道是历史投影到了当下;那么报道见刊见报后整整一个月中发生的溪碧后续故事,就如梦想开始照进未来。



1.png


笔从溪碧来,情往溪碧去。  

从金笔首次“现身”,到7月30日至8月2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连续三期以《笔从溪碧来》为题开辟专栏,再到8月12日《南方》杂志和《南方日报》同时在重要版面推出《笔从溪碧来》特别策划,“总理金笔”的故事在悬念重重、柳暗花明之中,牵引着读者的心,而溪碧的未了之情,正在各方的碰撞和激荡中延续,进而在社会各界激荡起“红色冲击波”——其中最关切的目光来自广东省扶贫办。  


调研组来了  

9月4日,“笔从溪碧来”特别报道在《南方》杂志和《南方日报》正式见报见刊不到一个月,由广东省委农办、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梁健带队的调研组专程来到了溪碧村。  

溪碧村怎么样?溪碧村的乡亲们过得好不好?村容村貌建设得怎么样?危房改造工作进行得如何?当年的英雄后人们究竟过得怎么样?……一系列问题牵挂着调研组同志们的心。为了抽出足够时间下溪碧,调研组特地调整了调研行程,早上7点就从广州东站乘动车出发,将调研的第一站就选在了“总理金笔”故事的发生地——陆丰市桥冲镇溪碧村。  


溪碧村位于桥冲镇西南端,距离镇政府最远处达10公里,地形南高北低,以山地和平原为主,有七个自然村,村委会下辖七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7272人。溪碧村仅有一条路进出,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,种植有水稻、番薯、芝麻、荔枝,养殖业以养牛、养猪为主。 
 
近年来,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下,溪碧村的发展已有起色,但因为历史和地缘的关系,溪碧村现状仍令当地党委政府忧心。用溪碧村党支部书记陈发生的话说:“村里集体经济很弱,在桥冲镇是倒数的。  ”

下溪碧,调研组成员们的包里不仅装着“笔从溪碧来”的报道,还揣着南方杂志社转交的一封署名为陈英锦的求助信。  

陈英锦就是当年为周恩来治病请大夫的热心农民“水珠叔”的孙子,如今已经七十二岁。在那个峥嵘岁月里,水珠叔不仅为周恩来提供了养病的住所,还冒死为重病的周恩来请来医生,并多次往返“白军”占领区抓药。如今,他的孙子陈英锦膝下两子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,没有劳动能力。尽管政策范围内的低保、残疾人补助都已经到位,一家的生活仍然面临诸多困难。  


“陈英锦老人至今生活在1927年周恩来养病的老房子里。”这是出发前最让调研组放心不下的事情。当年周恩来在这间房里养病时,这间房新建不久,如今已经经历了92年的风霜洗礼,低矮破旧。一方面,陈英锦作为英雄后代的生活窘迫、居住生活条件亟待改善;另一方面,作为周恩来在汕尾革命活动的重要遗迹,这间治病住所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。  

下溪碧这一程,调研组一行人眉头紧锁。
 
为了看到最真实的情况 

 “一定要看到最真实的情况。”带着这样的心情,一路上,调研组婉拒了打算随行拍摄的电视媒体、劝返了当地随行的车辆、请走了不必要的陪同人员。  


“你们不用跟过来了!”调研组一行对等在村口的镇村干部摆摆手,大步流星地走进溪碧村。不等随行人员介绍、不请当地人带路,调研组边走边看,竟然凭着常年走村串户练就的“火眼金睛”,很快就找到了周恩来治病居所。
  
低保每月能领多少钱?两个儿子生了什么病?病怎么治的?……细致地了解情况后,调研组的几位成员每人都很自然地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百元钞票,递到陈英锦手里。  


“一定要解决好陈英锦的生活问题。”调查组同志和一同调研的汕尾市领导坐在陈英锦身边说,“我们要多关心他的生活,不能让老百姓寒了心,更不能让英雄后人寒了心。”  


陈英锦很兴奋,他指着墙上祖先的照片说,只要我的祖宗们有地方搬,我就把房子捐出来。  


原来,在“笔从溪碧来”报道见刊见报后,陆丰市也已经协调村里,在村头为陈英锦选择了一块地方,新建住房。现在陈英锦的住所也考虑作为红色遗迹保护下来。  

2.png
调研组在陈英锦家里了解情况。


在现场,记者看到,所选地方离陈英锦现在的住址不到100米,土地也已经平整好,只待施工。“新房目前打算建100多平米,争取10月底完工。”陆丰市市长许伟明告诉《南方》杂志记者。 


以还债的责任感把溪碧的事情做好

 “总书记指出,时代是出卷人,我们是答卷人,人民是阅卷人。在脱贫攻坚上、在老区苏区振兴上,我们到底答得怎么样?溪碧村当年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,老百姓的目光戳我们的心啊!我们马上就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,必须牢记共和国从哪里来,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,使命在哪里。”在张厝村(溪碧村的一个自然村)周恩来指导农会工作旧址,调研组的同志们感慨地说。  


周恩来指导农会工作旧址原为南昌起义前后当地的一个交通站,管辖着周边地区的农会革命活动。如今,旧址也日渐残破,旧址前的一片空地上村里人捐钱竖起了“周恩来指导农会工作旧址”的花岗岩石碑。  

汕尾市副市长林军在纪念碑前驻足良久,对在场的干部说:“我们要以还债的责任感把溪碧的事情做好。”  

“抓紧干啊!”临行时,在中巴车门关上的一刹那,林军对车外摆手的村镇干部说的不是再见,而是“抓紧干”。  

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,莫始乎言,莫切乎声,莫深乎义。溪碧村总理金笔的故事,有感恩之情、有肺腑之言、有干群之义,令人动容。如果说,“笔从溪碧来”系列报道是历史投影到了当下;那么报道见刊见报后的整整一个月中发生的溪碧后续故事,就正如梦想开始照进了未来。  

据悉,省扶贫办将引导爱心企业通过“广东扶贫济困日”活动平台,加大对溪碧村的帮扶力度;汕尾市农业农村局正在与村里一同起草溪碧村乡村振兴的规划方案;陈英锦的建房款也正在筹措当中……  

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《南方》杂志记者,将来要深度挖掘这片革命热土的红色基因,把溪碧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。同时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,让老区苏区人民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。  

截稿前,陈发生打来电话,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:陈英锦自调研组走后,变化很大,以前在村里总是低头走路,从不见他笑,这几天他头也抬起来了,爱说话了,人竟然也常常笑了。陈发生话说得很朴实:陈英锦看到了希望。  

陈发生也看到了希望:他从2017年5月担任溪碧村支书起,就“做梦都想把溪碧村的红色基因挖掘出来,把村里的建设搞上来。”  

3.png
2019年中秋节前夕,爱心组织为陈英锦一家送来了中秋慰问品。

临近中秋,在陈发生发来的图片里,陈英锦屋子内床头放着汕尾当地的志愿者送去的过节月饼、大米、油等慰问品。记者相信,今年陈英锦和两个儿子将会度过一个舒心的中秋佳节,而更多人也会因为他们的舒心而快乐着。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